打造第二大腦——讓大腦只負責思考,剩下的交給筆記軟體

何謂第二大腦

相對於頭殼內負責「思考」的第一大腦,第二大腦指的是任何外接的資訊儲藏庫(筆記本、筆記軟體)。第二大腦的功能是幫忙分擔第一大腦的「記憶」工作。

為何需要第二大腦

當我們透過「寫筆記」把資訊、想法、待辦事項轉移到第二大腦後,第一大腦就能專注於思考解決方式、規劃執行手段。把思緒轉移到第二大腦也能讓第一大腦在休息時能確實關機

如何寫筆記

重點是確保未來的自己能輕易取用這些筆記。注意事項如下:

最糟糕的狀況是花了時間寫筆記,但一段時間後連你自己都不想看這些東西。所以務必把筆記做成自己願意閱讀的樣子。

如何管理筆記:PARA 原則

筆記除了要能讓你願意閱讀以外,它也要能在你需要時被你找到才能發揮功能。此書推薦使用筆記軟體(而非筆記本)來打造第二大腦,就是因為軟體能讓我們輕鬆地搜尋、分類筆記。

如果你還沒有找到一套有效的分類原則,可以參考本書提出的 PARA 分類法來整理第二大腦中的筆記。此方法是根據「目的」來分類:

專案通常可以歸納到某個領域之下。比如以下是我第二大腦中會出現的專案筆記與領域資料夾:

專案領域
發布一篇與 CSS 渲染有關的部落格文章職涯
把體脂肪率降到 25% 以下健康
研究如何達成每年 8% 的投資報酬財務

備註:

  1. 請記得「分類」的目的是要幫助你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。此書提到的 PARA 原則只是千萬種分類法的其中一員。如果你已經有一套有效的分類法,那很棒,請繼續使用。
  2. 統一筆記的存放位置也能減少我們四處搜尋的時間。如果你還沒選好用來當作第二大腦的筆記軟體,在挑選軟體時可以把「跨平台同步」與「搜尋功能是否能配合自己的使用習慣」納入評選標準。

如何完成計畫:CODE 原則

計畫會失敗通常就是兩種原因:沒有足夠資源、沒有規劃合理的執行手段。本書的 CODE 原則能幫助我們克服這兩個問題。

創作流程:擴散(CO)與聚合(DE)

Collect 收集

我們接觸到的任何資訊(來自書籍、社交媒體或閒聊)都可以轉化為筆記存進第二大腦。我們可以根據 PARA 原則來判斷該一筆資訊是否值得轉化為筆記。

如果你的問題是資訊太多,PARA 原則也能幫助你過濾哪些是你該關注的東西。

Organize 組織

當第二大腦已經累積一定數量的筆記時,我們可以透過「構想列島」來規劃計畫大綱,並搭配「海明威橋」記錄計畫狀態。


構想列島:在這個階段,我們會從第二大腦找出可用於計畫的素材,並將其根據計畫的發展排序(組織它們)。請不要放縱自己無止盡地搜尋新資料,而是限制自己使用既有的筆記產出計畫大綱。確認大綱後,再根據大綱列出待辦事項清單。待辦事項越明確,我們越有機會完成計畫。

以我的專案「發布一篇與 CSS 渲染有關的部落格文章」為例,我的計畫大綱其實就是文章大綱的延伸:

如果連大綱都寫不出來,請進入下面的海明威橋階段。


海明威橋:不論計畫進行得順利與否,我們都會進入這個階段。計畫順利時,我們要記錄「計畫現在的狀態」、「接著要做什麼」。當計畫不順(比如連大綱都寫不出來)時,請誠實記錄現在還缺乏什麼資訊、有什麼辦法能解決現在的問題(所以我們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)。海明威橋的用意是幫助未來的自己更快理解計畫現狀,避免每次都是從零開始

(本書表示此階段的名稱出自海明威的工作習慣,這位大作家會在一天的工作結束後進行總結,讓明天的自己知道要從哪裡繼續。)

Distil 萃取

逃避可恥但有用。當我們遇到阻礙時,縮小計畫目標或規模能幫助我們繼續完成它。重點是我們最終還是有具體產出

本書認為拖延只會讓人喪失動機、熱情與方向,最終什麼都做不出來——而這是非常可惜的。

Express 分享

有時候你不一定需要制定計畫來實現「分享」這件事,茶水間的閒聊就是一個簡單但有效的分享方式。重點是讓第二大腦中的筆記除了幫助自己,也能幫助其他人

你的筆記(想法)也會因為分享而收穫其他人的建議,進而變得更完善。有些靈感與意想不到的化學變化也需要透過分享來觸發——總之,分享吧。

參考資料

《打造第二大腦:多一個數位大腦,資訊超載時代的高效能知識管理術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