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記:Usability Review Live

重點

筆記

產品介面對使用者的影響

當使用者看到產品介面時,使用者會透過「視覺」將介面分區(例:把整個畫面看成「導覽列、操作清單、主要資訊區塊」),並且用自己的語言思考「我現在想做什麼」。產品應該以「使用者的語言」來描述功能,盡量不要發明新詞。如果真的找不到合適的詞彙來描述,請務必解釋該詞彙的意圖。


與周遭不同的顏色會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。決定元件的顏色時,要考慮該元件是否需要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。如果一個功能不重要,就不要讓它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。


焦慮會有雪球效應。當使用者在起步階段感覺「這個產品好難用」時,使用者容易放棄使用產品。

提示

使用常見的圖示能有效提示使用者「他現在可以做什麼」。比如 ★ 或 ♥ 圖示常用於「加入我的最愛」功能,在介面上提供這樣的圖示,就能提示使用者「這個產品有『把某個東西加入最愛』的功能唷」。


當介面的狀態改變時(比如進入「編輯模式(edit mode)」),介面應該要有非常明顯的提示來告訴使用者「狀態改變了」。

過多資訊

過多資訊會分散使用者的注意力。介面中的資訊密度越高,就越需要 signifier 來告訴使用者「現在可以做什麼」、「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探索」。

什麼是 signifier(能指、意符):在查詢後,我將其理解為「提示」。它會提示使用者接下來可以做什麼事、該產品可以提供什麼功能。以一扇門的設計為例——當門沒有把手時,我會推測「應該推而不是拉開門」;但門上如果釘了把手,我就會推測「這扇門可以拉」。門的設計會提示使用者要如何與門互動。


直播中的範例產品將刪除按鈕藏在橫向捲動的選單中,但選單本身的捲軸又只會在滑鼠經過時浮現,所以使用者無法馬上找到刪除按鈕。

過少資訊

如果產品處在空白、無資料(empty state)的狀態,則介面應該要提示使用者執行一些操作(action)。

舉例:當使用者沒有將任何東西加入「我的最愛」時,該介面應該提示使用者「可將東西加入最愛」,而不是單純展示一個「什麼都沒有的『我的最愛』介面」。

太多自由不一定是好事

如果給予使用者太多自訂介面樣式的自由,可能會影響產品的易用性

直播中的範例產品讓使用者可以自訂主視覺色(primary color),但在使用者從淺色主題(light theme)切換到深色主題(dark theme)後,自訂主視覺色的按鈕在深色主題下變得很不明顯。

其他產品設計注意事項

不要只因為「感覺我們需要」就對產品加上某個功能。應該是先決定產品要解決什麼問題,接著再推出某個功能來解決該問題。我知道,但這無法由我決定。


原生介面比客製化介面好,原生介面能減少技術債與無障礙問題(accessibility issue)。

原生介面客製化介面
native control examplecustom control example

參考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