惑眾妖言如何傷害民主——《修辭的陷阱》閱讀筆記
何謂宣傳
本書將宣傳(propaganda)分成兩種類型:
- 公共修辭(civic rhetoric):在完全誠實的前提下,利用修辭技巧讓受眾意識到自己的道德責任、發揮理性與同理心,使整個社會往更自由、平等的方向發展;這是本書可以接受的宣傳,甚至是為了解決環境中持續已久的不公義時,必須使用的手段
- 惑眾妖言(demagogic speech):用乍看中立的話語散佈有問題的意識形態,目的是阻止受眾發揮理性與同理心,驅使社會朝向惑眾妖言使用者期待的方向發展;這是本書認為對民主政體特別有害的宣傳,因為它以不誠實的方式影響受眾對特定主題的觀感
惑眾妖言的特徵
字面上看似沒有惡意,但實際上是在引發受眾情緒、降低受眾對特定主題的同理心、讓受眾停止思考的話語。
範例一:台女不意外。由於「台女」一詞經常出現在「抱怨女性拜金、雙標、用女權自助餐佔好處」的脈絡中,因此這個詞彙已經不只是單純在陳述「台灣女性」這個概念。當我說出這句話,我絕不是只想表達「一位台灣女性,做了一些我預期中的事情」,而是對聽者傳達「女人很討厭,他們和我們不是同一國的人,不值得被尊重」的意識形態。你不會在心中毫無惡意的前提下,用台女來指稱一個人。
範例二:就是那些做了活動X/去了地點Y的人造成防疫破口。這句話在科學上為真,但它無助於解決任何問題,反而讓聽眾開始對特定群體貼標籤,將該群體踢出「需要被尊重、被公平對待」的範圍外。
範例三:我們要向貪腐/毒品/或任何不義之事宣戰。儘管這句話只是透過修辭將不義之事擬人化,但它也在暗示聽者——為了消滅某種不義,我們可以無所不用其極(以便贏得戰爭)。這會降低我們察覺「某些執行手段是否公平、正當」的敏銳度,畢竟「我們現在可是在打仗」。
惑眾妖言為何有效
- 惑眾妖言不會大喇喇地告訴受眾「我就是在歧視」、「我覺得某群人不值得被公平對待」,而是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對特定主題的觀感,使受眾逐漸不再理性思考、為他人著想
- 因為一直要求自己反思「這真的正確、公平、理性嗎」很辛苦,維持既有的思考模式(或說立場、信念、對世界的理解)會讓生活輕鬆很多,而惑眾妖言會把握這個特性,強化我們「習以為常,但其實可能不正確、不公平、不理性」的思考模式
- 因為我們覺得交給專家來做決定會更有效率、對整個環境更好
惑眾妖言為何有害民主
- 惑眾妖言讓我們覺得社會中有一群人不值得被尊重、不值得與我們擁有一樣的生活品質與實現自己目標的自由,但民主政體與獨裁政體不同的地方,就是民主政體強調所有人做決定的平等與自由
- 惑眾妖言讓我們認為,如果是為了確保社會運作的效率,就可以在不經討論的情況下,訂定出「對大部分人有利,但侵犯少數人權利」的規定,但自動排除一部分人參與討論的權利,是不符合民主精神的;效率也不是民主政體強調的價值
惑眾妖言會將不民主包裝成民主的樣子,讓我們以為自己有思考、做決定的自由。但如果我們沒有看穿這個政體事實上並不民主,我們其實就沒有擁有自由。
如何降低惑眾妖言對個人的傷害
- 在接收資訊、進行討論時,要持續提醒自己是否被「字面以外的意圖(非核心語意)」影響,是否開始有「不用尊重、考慮某些人」的想法
- 避免貼標籤、不要放棄討論、不要停止思考
沒有很簡單,但共勉之 🪷
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
- 《修辭的陷阱:為何政治包裝讓民主社會無法正確理解世界?》
- 《反動的修辭》:如果《修辭的陷阱》是在強調
不要停下來不要停止思考的重要性,那麼這本書就是在提醒讀者「什麼樣的修辭會讓受眾現在放棄,寒假就開始了放棄改變的行動」;推薦給想進一步了解修辭如何蠱惑大眾的你 - 《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?》:本書的第三章〈「我們」VS「他們」的謬誤 人生是好人與壞人的戰爭〉以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解釋貼標籤對社會帶來的傷害
- 《隱形性產業》:在舒適的環境裡指責他人自甘墮落很簡單,但我們或許也可以選擇不要那麼刻薄